开栏语:
在科学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群人以智慧为灯,以热情为桨,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让科学之光普照大众。他们,是科普的使者,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启迪。值此全国首个科普月活动来临之际,推出“科普合伙人”专栏,走进他们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科学的魅力。
等你18岁考上温州医科大,一定要第一时间来找我!”2023年在广场路小学上陡门校区的科普课堂后,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主任李文姝教授笑着和一位想合影的小女孩约定。这个温暖的瞬间,成为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科普团队科普路上最动人的注脚。从实验室到小学课堂,从中学科研体验到社区宣讲,作为市科协AI科普行联动行动单位,他们以微生物为媒介,把深奥的医学知识化作生动的故事,在不同人群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科普之路的体系化演进
一切始于一场温馨的家学交流。“几年前,我们这些高校教师收到子女所在小学的邀请,希望利用专业特长为孩子们开设讲座。”李文姝回忆,“既然我们是搞免疫、微生物研究的,不如就给孩子们讲讲细菌病毒的奇妙世界。”这种最初的尝试,成了科普之路的雏形。
李文姝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1年,温州市科协推出首届科技“青苗计划”。这个创新项目选拔优秀中学生与大学导师对接,让中学生提前接受科研训练和科学思维培养。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薛向阳教授领衔的团队,凭借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优势学科,成功入选首批导师团队。
薛向阳
“青苗计划为我们科普打开了全新的大门。”薛向阳表示。他们指导来自温州中学、瓯海中学的优秀中学生开展细菌学实验操作,介绍病原学与免疫学前沿科学问题,还带领学生进行“温州南塘水域微生物分布调查”项目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萌生了新的想法:既然中学生可以走进实验室,为什么不能向小学生开放?于是,“未来之星”科普品牌应运而生。同时,通过加入温州市科协“瓯江科普宣讲团”,他们将科普范围扩展至社区,真正实现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社会的全覆盖。
差异化科普的实践与创新
走进小学课堂,李文姝的第一感受是比给大学上课要累得多。“小学课堂太活跃了!只要提出疑问,满教室都是积极发言的小手。现在的小学生知识面很广,我讲的都是大学内容,但他们也能理解大概。”这种互动让团队倍感振奋,也促使团队不断改进科普形式。
针对不同受众,他们开发了特色鲜明的科普内容。对小学生侧重趣味性,开展“手上的细菌长什么样”实验,让孩子们用手按压培养基,观察细菌生长的神奇现象;对中学生增加科学原理讲解;对大学生强调思维拓展;对社区居民则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微生物与健康、环境的关系。
“同样的内容,针对不同对象就要采用不同的讲述方式。”李文姝举例说明,“比如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例子,给小学生看的是培养基上青霉菌抑制细菌生长的现象,让中学生则进一步理解青霉素杀菌机制,而引导大学生思考如何挖掘与开发新的抗生素。”
科普工作背后是巨大的付出。针对小学生无菌意识薄弱的问题,基地不仅专门开辟科普实验室,还制定了严格的安全规范。每次活动前,志愿者必须接受安全培训;活动后,所有器材统一高压灭菌处理。正如乐清市知临小学学生丁子凡在感想中写的:“知道了手上到处是细菌,以后一定要勤洗手”——这正是科普工作最珍贵的成果。
从自发行动到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温州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科普基地已形成规模化效应:设计了专属logo,开辟科普实验室,制作科普微视频和书签,筹备科普话剧社。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支专业强、师德高尚的团队,青年教师在科普活动中成长,有的已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团队依然保持着高昂的热情。“未来之星”活动已连续举办7届,每次都要准备上百份培养基。从配制到灭菌分装,所有工作都由教师和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完成。“大家都是做公益,实验室工作人员、教师、学生志愿者费时费力,一起配合,非常辛苦,都希望小朋友们来到大学实验室,能有所收获。”薛向阳坦言,正是这种奉献精神,支撑着团队在科普道路上坚定前行。
对于未来,薛向阳带领的团队有着清晰的规划:建立更完善的多方联动机制,通过专业学会、科协、党建等部门推动科普基地纵深发展;建设更丰富的科普资源,出版针对不同人群的科普书籍;拓展更多样的形式,如科普话剧等;扩大影响力,让科普工作惠及更多人。
“科普不是一个人的光芒,而是一群人的星光。”薛向阳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心声。从2021年至今,这个团队用专业与热爱证明,当科学遇上坚守,当个体融入集体,科普便能跨越壁垒,成为照亮人心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