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盈枝。9月28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首个全国科普月“科学文化进基层——科普志愿服务总队走进温州乡村”活动在温州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共同主办,聚焦农业工程领域前沿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专题科普讲座与田间调研指导的形式,推动科技资源下沉校地两端,为温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活动开幕式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举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张辉,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蔡联群等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执行秘书长王应宽主持。
张辉作致辞,他强调本次活动既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响应全国科普月号召的务实举措,也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实践。他指出,本次活动专门设置了“送科技到师生”“送科技下乡”两项内容,分别面向师生传知识、赴田间解难题,创新“会-校-地”科普服务新模式,为后续科普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蔡联群代表学校致欢迎词,他系统介绍了学校70多年“因农而生、以农立校、为农而兴”的办学历程,以及在农科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与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深厚积淀与显著成效。他指出,学校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始终坚持以农立校、科教兴农,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下沉。他表示,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合作,携手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农业科普与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强动力。
开幕式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人工智能与农业机器人专委会主任委员、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教授刘继展,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俞高红,浙江大学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叶章颖,浙江农林大学光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杨自栋,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蒲应俊等五位专家,围绕农业装备与机器人技术核心领域,分别作了题为《农业机器人产业化趋势与技术动向》《水旱田自动移栽装备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设施水产养殖智能装备研发与实践》《丘陵山地发展电动农林装备的实践与前景》《丘陵山地无人农机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科普专题报告。以“线上线下结合、面向全国直播”的创新形式开展科普,吸引全国8000余人次在线观看。专家讲解过程中紧密结合案例与数据,线上线下观众积极参与,不仅让前沿农业科技知识更易理解,更有效搭建起前沿科技与科普学习的对接桥梁。
校园科普专场结束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组成的专家团队,分赴鹿城区、龙湾区、苍南县的乡村田间与农业园区,开展“送科技下乡”调研指导,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户“家门口”。
在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专家团队与园区负责人、种植户围坐田间,详细询问温州特色作物种植模式、种苗培育技术需求,针对智能灌溉系统优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围绕“科技赋能种苗产业提质增效”提出具体建议,助力园区突破技术瓶颈。
在龙湾区艾米农智谷,专家团队与当地农业企业围绕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深度交流。双方聚焦智慧农业平台搭建、水稻种植机械利用等合作方向开展探讨,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规划、技术瓶颈破解、成果转化对接等专业支持,推动数字农业技术与本地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在苍南县天尚飞农事服务中心,专家团队走进田间地头,深入了解农户“急难愁盼”。针对农户集中反映的农机“买回来不会用、用不好”等问题,专家团队实地查看农用无人机、智能收割机等设备的作业轨迹,评估设备在丘陵地块的适应性,并现场开展“手把手”指导,讲解农机优化使用技巧、常见故障维修方式,为农户精准疏通“堵点”与“痛点”。
此次活动通过“科普讲座+田间调研”的模式,实现了农业科技知识的精准传播与实践应用,既是“会-校-地”协同科普的创新尝试,也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合作,推动更多农业科技资源下沉,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