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科学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群人以智慧为灯,以热情为桨,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让科学之光普照大众。他们,是科普的使者,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启迪。值此全国首个科普月活动来临之际,推出“科普合伙人”专栏,走进他们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十多年前,他被学生做脊蛙实验时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所击中,由此埋下“学与做”教育理念的种子。他就是温州市仰义中学科学教师郑茂军,现正参加浙江省“希望之光”项目在泰顺县北辰学校支教。同时,他也是温州市瓯越科普讲师团核心成员、温州科技馆特聘科普专家,更是市科协AI科普行联动行动单位的核心力量。他以科普工作为纽带,致力于让孩子亲手“触摸”科学温度,将科学梦想播撒进无数孩子心中。
一只脊蛙点燃的“学做融合”之路
“那天,学生们屏住呼吸,看着我用浸了稀硫酸的小纸片刺激脊蛙的皮肤。当它的后肢猛地收缩试图‘擦掉’纸片时,一个女生小声问:‘老师,它没有大脑了,怎么还会躲啊?’”郑茂军回忆起1998年给学生上课那一幕,眼神依然闪亮,“那个问题像火花一样,瞬间点燃了整个课堂。”
彼时,刚毕业的郑茂军正苦恼于如何把知识“讲透”。而那个瞬间,他看到了比“讲透”更重要的东西——当学生的手“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就“活”了。那只脊蛙的反射弧,仿佛也连通了他的教育迷思:科学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原理,而是学生亲手操作时眼中迸发出的“亮闪闪的好奇劲儿”。这份“触动”就此生根发芽,成为他奉行至今的教育哲学。郑茂军用矿泉水瓶研究浮力,用吸管制作反冲力小车,带着学生到社区维修台灯、检测电路。“从那时起我就坚信,只有当学生眼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科学教育才真正开始。”
2008年在省特级教师胡玫老师的引领下,郑茂军“学与做”的核心理念愈发清晰:“我认为‘学’与‘做’就像相互啮合的齿轮——‘做’是‘学’的锚点,让知识变成可触摸的体验;‘学’是‘做’的罗盘,让实践成为有方向的探究。我们要做到‘在做中悟学,以学促深做’,两者不是先后顺序,而是互相渗透、相互成就。”
让科学“落地”守护学生眼中的光
如何守护学生眼中那束光?郑茂军的答案是:让科学“落地”,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有温度。作为温州市瓯越科普讲师团核心成员,他始终以科协搭建的平台为桥梁,将校园内的“学与做”理念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让科普突破空间限制。
一次带学生参观科技馆时,郑茂军发现学生们“走马观花”,如何引导他们从“玩”转向“探究”?于是他将“喷水鱼洗”搬进课堂:“我先不说原理,就让学生上手搓,盆沿的水喷起来,听着嗡嗡的共振声,孩子们都兴奋得围着转。”等学生“玩透”了,他再抛出问题:“为什么只有搓特定位置才喷水?声音和水花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的状态立刻从“玩”变成了“想”。他们结合课本里的“共振”知识,用手机测声音频率,对比不同搓法下水花的高度,最终不仅懂了原理,还延伸探讨了共振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份“把展品变教具”的巧思,也被他带到各类科普活动中。今年3月,在任岩松中学的实验秀上,郑茂军用垃圾袋制作的章鱼在静电作用下缓缓升起,“马德堡半球”实验中16名学生合力拉不开半球的场景,让大气压的力量深入人心。“我想打破科学实验必须依赖精密仪器的误区。”郑茂军说。作为废品回收站的常客,吸管、纸杯、易拉罐在他手中都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些“低成本、高创意”的实验在无数场科普讲座中引来孩子们的阵阵惊呼,让科学变得“触手可及”,也在孩子心中种下“我也能做科学”的自信种子。
让科学之光走进孩子心中
“回顾这些年的教育生涯,我欣慰的不是获得多少荣誉,而是看着‘学与做’的理念真的在孩子们心里扎了根、发了芽。”郑茂军动情地说。作为科学教师,他积极参与温州市中小学科技节、温州市小科学家培养计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开展“学与做”科技特色活动,让更多学生获得宽广的学习机会。
郑茂军长期致力于“学做融合”科学教育理念,执着于实验教学,设计了多层次的科学实验活动。他曾受邀登上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科学达人秀”等科普平台,成为公众科学传播的重要力量。作为温州“科创春玩”的常客,他频繁参与全国科普日和青科会等活动,近5年来在浙江、西藏、新疆、广东、福建等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达260场,每一场活动都能引来孩子们的阵阵惊叹和踊跃参与。
从教室讲台到科普场馆,郑茂军二十多年的坚守平凡而质朴。没有惊天动地的科研成果,但他用一次次科普活动,成功地点亮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眼中的科学之光。这束光,足以照亮他们探索未来的路,这便是他作为“点亮孩子科学梦想的引路人”,所能成就的最不凡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