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动态

温州理工学院:让博士走进车间 让成果走上产线 让人才走向产业

  • 发布日期:2025-06-26
  • 浏览次数:
  • 来源:温州理工学院、市院士专家服务中心
  • 字体:[ ]

温州理工学院作为温州市唯一一所理工类本科高校,锚定建设高水平理工类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提出了应用型大学建设“136”发展战略,全力探索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科研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六条路径。博士创新站紧密契合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核心需求,既打通了应用型师资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的通道,又构建起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成为高校精准赋能产业创新、深度服务区域发展的实践范例。

学校围绕温州市“5+5+N”产业布局已建有博士创新站40家,其中4家获评“浙江省博士创新站”,与建站企业联合承担温州市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18项,所获科研补助经费超900万元。这一实践探索,为应用型高校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温理工方案。

  01联合攻关,实现校企双向赋能  

温州理工学院将博士创新站作为服务区域产业振兴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始终坚持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起了“企业出题-学校答题-联合攻关-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学校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区位优势和专业特色,将博士创新站打造成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前沿阵地。

微信图片_20250626095311.png 微信图片_20250626095329.png

例如,由机器人工程学院叶云洋博士领衔、与浙江德盛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博士创新站,专注于超高压微射流均质机的研发,通过“Y型交互容腔+智能热交换系统+模块化增压泵组”三大核心模块,成功将工作压力提升至300MPa级,实现物料均质粒径一次性处理达100nm以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团队研发的透明盖板智能识别与抓取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开关面板智能检测产线,为企业增收超15%。

微信图片_20250626095334.png

截至目前,该站已申报专利7项,助力企业获评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合培养技术人才多名。依托博士创新站,团队的创新技术得以顺利孵化,联合企业成功申报了温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评2024年度温州市博士创新站考评优秀单位,并于今年3月获评“浙江省博士创新站”。这种校企联动、共解难题的合作模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亟需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服务,同时也为高校科研人才提供了实践场景和项目资源,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双向赋能与互利共赢。

  02 四链贯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进不了企业门、建不起信任桥、解不了技术题——这是横亘在校企合作前的“三座大山”。博士创新站为破除这“三座大山”提供了重要支点:博士们“带着课题进企业”破解技术瓶颈、“领着学生做项目”培养实战人才、“带着成果回课堂”反哺教学创新,构建起了“问题从企业来、人才在车间育、成果到产线用”的产学研新生态。由机器人工程学院王鑫博士领衔、与恒丰泰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博士创新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微信图片_20250626095338.png

王鑫博士采用了“跑车间工作法”,连续两周蹲点生产车间,当发现产品工艺存在缺陷后,带领团队优化流程,将产品性能提升了30%,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200万元。建站后,她与企业签订了达百万元的技术开发合同,并促成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她还将企业的机械臂故障诊断案例融入《工程制图》课程,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技改项目,近两年指导学生团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3项,2名学生被合作企业高薪聘用。

微信图片_20250626095342.png

博士创新站以人才链为纽带,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赋能教育链,既破解了企业的“卡脖子”难题,又锻造了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03 政策导向,激活人才入企内驱力  

为深化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温州理工学院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将博士创新站工作融入教师发展体系,以制度创新激发人才服务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考核评价方面,明确将博士创新站作为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业绩可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给予绩效奖励。在职称晋升通道中,专门设立“科研与社会服务型”评审序列,重点考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业绩与实效。为保障教师驻企时间,实行教学工作量弹性管理制度,按实际驻企时长减免相应教学任务。每年召开的“创新温理工”大会对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博士创新站团队进行表彰。

这套融合考核激励、职称晋升、荣誉表彰的机制,让博士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推动形成了“把论文写在车间、让成果服务产线”的浓厚氛围。

温州理工学院的实践表明,通过博士创新站这个“小切口”,也可以谱写出产教融合的“大文章”。这些扎根产业的创新平台,通过一次次的项目攻关,开创了互利共赢的校企协作新局面:科研成果得以在企业落地转化,学校培养出更契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企业也获得了转型升级的创新动力。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博士创新站建设,推动更多博士深入企业一线,在车间里发现问题,在产线上转化成果,为地方教科人一体化和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注入更强劲的科创动能。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