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级动态

“希望之光”帮扶团助力洞头 打造全国首个大黄鱼“声波无网海洋牧场”

  • 发布日期:2025-04-26
  • 浏览次数:
  • 来源:洞头区科协
  • 字体:[ ]

4月21日上午,在洞头区鹿西乡泛起微澜的海面上,“希望之光”帮扶团专家、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按下了黄鱼岛声呐系统的启动键。随着声呐声响起,3万尾岱衢族大黄鱼幼鱼通过放流的方式“入住”位于妩人岙的“声波海洋牧场”,开启了野化驯养之旅。

微信图片_20250426103842.jpg

该活动也是洞头区科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洞头区科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牵头促成浙江海洋大学与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于2024年成功建立博士创新站。自建站以来,站内汇聚了浙海大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渔业装备等领域的博士科研团队,聚焦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养殖技术创新等关键课题。现在大黄鱼鱼苗培育方面已取得较好成效。

微信图片_20250426103838.png

“这些大黄鱼幼鱼是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繁育的后代,是我们通过大黄鱼种群遗传学研究和全基因组重测序工作而筛选的鱼种。”严小军教授表示,这些大黄鱼幼苗通过科技项目专项驯化培育而成,有效解决大黄鱼种质退化难题。

微信图片_20250426103812.jpg

此次严小军团队把洞头“声波海洋牧场”作为大黄鱼环境适应性驯化的“海洋试验田”,力求通过这种仿野生环境加上超低密度养殖模式,为提升大黄鱼品质及自然种群的恢复研究做技术积累,从而突破资源栖息地建设、野化驯养“卡脖子”技术。

“我们可以通过监测标记大黄鱼的存活率、逃逸率、保存率等,系统评估大黄鱼在海域的摄食效率、生存适应性和洄游规律,为优化增殖放流技术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严小军介绍。

微信图片_20250426103802.jpg

近年来,洞头区科协把服务渔业产业创新发展为重要发力点,积极向上向外对接科技赋能资源,成功打造博士创新站,促成校企地深度合作,为推动洞头海洋养殖模式创新落地、海洋食品创新研发等注入强劲动能。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