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关于新时代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的意见》,激活基层科普资源,中国科协科普部、农技中心联合开展了社区科普典型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征集社区科普工作中的主要成绩、做法和经验,共征集到26个省市区347个优秀案例。
经过专家评审,温州市鹿城区郭公山社区科普工作入选全国100个社区科普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交流。
以下为全文
藏在社区里的非遗传承科普学堂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松台街道郭公山社区
基本情况
郭公山社区成立于2012年,坐落在美丽瓯江河畔,辖区面积0.9平方公里,常住居民4425户,总人口13551人,下辖9个小区,涵盖老旧小区、商品房和企业楼宇等,是典型的产城融合社区。
社区类别:城市社区
入选理由
面对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了解不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关注、非遗文化、相关传统文化科普资源不足的问题,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建设郭公山科学体验中心“郭公非遗学堂”,开展非遗文化科普体验活动,改变家庭和朋辈群体的生态,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积蓄复兴底气,提高居民科学素质,助力“双减”政策落实。
特色工作
(一)完善多元阵地营造
依托社区网格化服务,创办打造“郭公非遗学堂”特色科普+项目品牌。坚持以“传承发展、务实创新”理念,秉持以“传承非遗文化、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目标,打造以徐衙公寓3A幢204室和徐衙巷106号两处378平方米的科普活动阵地,内设有非遗作品展示厅、瓯窑制作室、拉坯室、烤窑室、培训室等功能室,能较好满足培训规模和实际培训需求;内设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及管理制度,通过现场教学及与参与者的互动,帮助居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瓯窑、米塑、瓯塑、剪纸、篆刻、绢花、书法、钩针编织、节气等科普+非遗课程,由专业老师每周定期授课。
(二)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办学
落实经费保障,通过上级拨款、社会众筹等方式,解决活动举办、设备购置、装修、老师补贴等经费。以项目化等形式,团结凝聚基层一线非遗科普工作者,依靠其智慧和力量开展工作。引入社会服务机构,共同打造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吸引或培育社区教育类社会组织入驻阵地,协助开发精品科普课程或服务项目,引导项目落地社区、参与基层科普+非遗文化传承。与学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第三课堂”。结合优势视角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际需要理论等,通过小组、社区活动等工作方法,开展非遗文化体验,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建立名师帮带传承
非遗科普师资队伍多元化,通过社区网格员发掘非遗科普人才,组建由瓯窑“非遗”传人陈景炜、米塑大师王锦荣、瓯塑新秀青弘、剪纸达人吴金贵、篆刻老师严文捷等参与的科普讲师队伍,教授瓯窑、米塑、瓯塑、剪纸、篆刻等非遗文化课程。每一位大师都亲力亲为授课,普及非遗制作技巧,让非遗文化得到真实有效的传承,使居民群众实实在在地学习和感受非遗科普带来的丰盛精神盛宴。培育非遗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伍,由名师指导志愿者参与服务,定期参与各类相关培训以增强教学及业务能力。
(四)落实全龄普惠覆盖
引导文化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科普+非遗服务中来,围绕社区非遗科普活动营造“自益、互助、利他”相结合的学习型社区。健全“家、校、社”服务网络,由非遗文化课向手工制作科普课拓展,增设了京剧脸谱、皮影、绢花、制香、钩针编织等科普制作,全年辖区参与人数达到了3000人次左右,学员满意度高达99.5%,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肯定与赞扬。非遗学堂注重对每一位学员都尽心培养,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高技艺的优秀学员,并设立社区版的“钩针”等技能评价制度;举办社区非遗科普展演活动,鼓励学员在自己擅长的非遗文化领域参与作品展示,以展品提升学员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审美,以教学促使学员了解与学习非遗文化的历史及制作,以亲身体验让学员们传承并发展非遗文化,持续不断地将展示与制作相结合,让“非遗学堂”成为人人津津乐道的科普知名品牌,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进来,更好地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