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瓯海区“小海鸥”儿童科学研究院开展为期一天国庆科考活动。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科学研究员们开启家乡的地域研究,走进温州的“母亲河”——温瑞塘河,了解塘河的生物和作用,深入田间地头科考“五谷”的前世今生,体验水稻收成。这也是瓯海区“儿童友好十节自然户外科学课”的系列内容之一。
温州大学附属南白象实验小学坐落于美丽的塘河边,儿童科学研究院的小研究员们的塘河科考首站就来到了该学校,在无人机的助力下,小研究员们俯瞰了整个塘河的风貌及周边生长的植物,对塘河有了初步印象,并延伸了解了塘河的历史背景、地理特征以及它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随后,小研究员们决定实地勘察塘河生态,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带上量杯等器皿来到塘河边,发现了罗非鱼、鳙鱼、田螺、茭白等动植物,采集了塘河水质样本,带回实验室研究。
温瑞塘河的水中有什么?带着问题小研究员们使用载玻片和盖玻片做成标本,利用放大镜、手持显微镜逐一观察,微观世界的大门悄然打开。小研究员们还将梧田老街旁采集的水质进行对比,更好的了解不同流域的水质状况。观察之后,大家兴致勃勃的讲述发现、交流观点,进行深入的思维碰撞。
郭溪街道凰桥村曾是全国著名的“包产到户”发源地,水稻也是郭溪的主要农作物。而在郭溪实验小学的溪耕园里种植着不同种类的水稻作用,包括巨型水稻、红米稻、黑米稻等,“小海鸥”儿童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在这里开启了《五谷里的科学》延伸课程——水稻的科学探究。
从理论到实际,“小海鸥”科学研究院导师陈耀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关于水稻的理论课,孩子们了解了五谷的“前世今生”、水稻的生长周期及大米的由来。
郭溪实验小学的溪耕园里种植着2米多高的巨型水稻,那么巨型水稻与普通水稻有什么区别?小研究员们带着问题在溪耕园里仔细观察,从根系、叶片到穗粒,并与普通水稻进行了对比。通过观察,小研究员们发现巨型水稻的植株比普通水稻要高大,叶片更宽,穗粒也更饱满,这些特性让巨型水稻在产量上具有优势。
最后,孩子们体验了农耕劳动。他们挖番薯,收割已经成熟的红米水稻,使用打稻机将稻谷脱粒,了解了稻谷加工的初步过程,也让小研究员们亲身感受劳作的艰辛。在劳动和科考之余,孩子们相互协作,将新鲜采摘的农作物清洗、切菜、生火、烹饪,当他们品尝到美食时,那份成就感和满足感溢于言表。
在户外探索中,小研究员们也提出了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如塘河的生态平衡、稻田里如何防蚊、巨型水稻的抗风性等等,导师们也鼓励孩子们后期持续开展探索,通过行走课堂及家校社的联动,进一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也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