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动态

温籍科学家杨宗银入选“达摩院青橙奖”,获百万奖金支持

  • 发布日期:2024-01-02
  • 浏览次数:
  • 来源:温度新闻
  • 字体:[ ]

日前,2023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温籍青年科学家杨宗银成为获奖的4位浙江青年学者之一。达摩院青橙奖旨在发掘和帮助更多对科技进步有重要推动作用的35岁及以下中国青年科学家,鼓励他们在重大科研攻坚中挑大梁,发挥榜样作用,带动更多人关注和投身科学研究。获奖科学家每人将获得由阿里巴巴公益专项支持、可自由支配的100万元奖金。

杨宗银,1988年8月出生于苍南,2005年毕业于苍南中学,在浙江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导、剑桥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一维和二维材料光电子学、纳米激光器以及纳米传感器等。

640 (2).jpg

杨宗银从小就对电子机械感兴趣。小时候看漫画,哆啦A梦会从百宝袋中掏出各种神奇发明,创造更多好玩的发明,也就此成为他的人生追求。回想起来,他觉得自己可能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父亲不是专业出身,但他很喜欢修东西,家里的电器坏了,一般都是父亲拆开来修。”

640 (3).jpg

再长大一点,杨宗银的“破坏性”就越发明显了。为了组装自己设计的小玩意儿,初中时,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都被他拆开,这些家电在当年都算是家里的“大件”,为此,他吃了不少教训,但也造出了天一亮就会响的闹钟和可以在河里开的小船。

杨宗银最知名的研究工作是研发了世界上最小的光谱仪。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用半导体纳米材料替代了传统光谱仪中用到的光栅、探测器阵列和准直光路等大元件,将光谱仪的尺寸缩小至传统光谱仪的千分之一。光谱仪微型化,也为这一领域的应用落地、产业化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

事实上,这样一个比头发丝直径还小的器件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杨宗银前前后后研究了8年,历经150次失败后实验终于成功。评审专家评价这个工作是“集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材料合成工艺,配上最高超的器件制作水准、实验技巧和巧妙的算法,是一个惊艳之作(a true tour de force)。”

640 (4).jpg

在2021年,杨宗银为第一作者的文章Single Nanowrie Spectromrters(《单根纳米线光谱仪》),在美国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刊发,宣告世界最小光谱仪诞生。

就读浙江大学机械系本科,硕士保送到心仪的光电子研究领域,再去剑桥大学读博,回到母校浙大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杨宗银是妥妥的兴趣驱动型学者加学霸。凭借在半导体光电子领域的研究成果,杨宗银在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以及Nano Letters等世界顶刊上发表论文38篇。

无创血糖检测,是杨宗银目前最关注的应用领域之一,用捕捉葡萄糖光学信号的方式,帮助糖尿病人群早日摆脱每天扎手指测血糖的痛苦,在他眼中,这是技术应用可以产生社会价值的重要场景之一。

“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深入理解,就会知道意义有多大。”杨宗银说,科学家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有兴趣也有能力去做一些探索未来的工作,“理论型的科学家为人类开拓边界,应用型科学家则通过制造工具造福社会。”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