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动态

点亮精神火炬·瓯越繁星⑥ | 徐桂芳:中国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开拓者

  • 发布日期:2023-07-07
  • 浏览次数:
  • 来源:青科会传播中心
  • 字体:[ ]

640 (7).png

640 (8).png

徐桂芳(1912-2010),是我国计算数学界的元老,与著名计算数学专家徐献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并称为中国计算数学届的“三徐”。他编译的《积分表》,是大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工具书之一,一直沿用至今。


  阴差阳错考进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的校园内竖立着一摞上书“百年树人”的纪念石山,这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时徐桂芳的题词。 

1933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徐先生选择了就业前景较好的交通大学读书,不想竟成为那届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学数学的学生,并就此与交大这所知名学府结缘一生。

徐桂芳是温州市区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殷实人家。父亲徐仲英,是清朝的贡生。12岁起他在旧温属联立商科学校(今温州二中前身)读初中,后到上海大厦大学附中读高中。

在上海大厦大学附属高中读书时,从小喜欢数学的徐桂芳遇到了一位终身难忘的老师臧渭英。臧老师是乐清人,因为同乡关系,加上徐桂芳天资聪颖,热爱数学,臧老师对他另眼相看,不但时常鼓励他,还介绍了许多数学课外书给他看,使他受益匪浅。

那年,18岁的徐桂芳同时报考了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但他把专业方向搞错了。当年浙江大学有苏步青、陈建功等数学名家掌教,强项是数学系,而交通大学的强项是土木工程系。可徐桂芳填报的却是浙大土木工程系和交大数学系。结果他被两所大学同时录取了。上哪所学校呢?徐桂芳向一位在交大读书的老乡讨教,老乡告诉他,交大的毕业生就业没有后顾之忧,毕业后自己能找到理想的岗位固然好,自己找不到,也可由铁路部分配到各路局。于是徐桂芳选择了交大数学系。

由于数学系并非交大的强项,一般人不愿意报考。徐桂芳系里同级的只有两个人,而那位同学不久就因故退学了,只剩下了徐桂芳一个人。他在回忆文章中说;“由于就我一个人,老师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上课。”


  翻山越岭走教三所学校  

徐桂芳交大毕业那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交大迁往重庆。这时,徐桂芳等留在上海法租界的交大毕业生,连规范的毕业证书都没有拿到,只有一张英文的毕业证书。在乱世流离中,他为养家糊口而奔波操劳,欲觅一张清净的三尺讲台而不得。

徐桂芳高中毕业时就已结婚,读大学时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先后养育了七个子女。由于家口多,生活负担重,徐桂芳交大毕业回到温州后,先是到茶山一户人家当了一个多月的家庭教师,后又与蔡孔耀、叶献文等人在温州七星殿办起了“浙南学园”,每月拿30元的工资。

1939年,徐桂芳经人介绍到丽水的英士大学任教。为了一家生计,他还同时在处州中学(今丽水中学前身)和碧湖杭高(迁到丽水碧湖的杭州高中)两所中学兼课。1942年,日军占领丽水,英士大学迁往云和、泰顺,他又经人介绍到龙泉的浙江大学分校任教。1944年暑假,温州第三次沦陷,他只得逃难到仙岩。经人介绍,他在迁往泰顺的北洋工学院、温州师范学校、温州中学三所学校同时兼课。而这三所学校几乎是等距离三角形,都相距10公里左右。那段时间,徐先生就这么翻山越岭徒步来回往返于三地。彼时,谷超豪正在温州中学就读,徐先生因此与他有过一段师生之谊。日后谷超豪曾多次提起。

640 (9).png

徐桂芬编译的《积分表》


  如愿以偿回到母校任教  

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迁回上海。1946年,徐先生被推荐至母校任教,结束了他此前漂泊不定的教学生涯,开始真正走上数学的教学与科研之路。

徐桂芳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教职,他精心编写教案和教材,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他的学生回忆时曾这样称赞他:“他在黑板上画的直线笔直,画的圆像用圆规画出来的一样,图形立体感很强。

1956年,徐桂芳先生(左)在上海交大的知名教授中第一批带头去西安,

当地媒体刊登了一张他们一家人整理住房的照片(中为大女儿徐玉兰,右为徐桂芳夫人)。

1956年,徐桂芳先生(左)在上海交大的知名教授中第一批带头去西安,当地媒体刊登了一张他们一家人整理住房的照片(中为大女儿徐玉兰,右为徐桂芳夫人)。

1956年7月,国务院决定在西安和上海分别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徐桂芳先生在上海交大的住处是老图书馆旁的二进式洋楼,条件很不错。但他义无反顾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自己的住房交给学校,在知名教授中第一批带头去了西安。

初迁西安时,学校尚在建设中,校园里到处脚手架林立,晴天时灰尘扑面,雨雪天气道路泥泞,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徐先生信心十足,热情满怀。他亲自主持筹建数学教研室,并积极参与数学系的建系工作。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他还分别担任一年级办公室主任和数学教研室主任的行政工作。

1957年,在他的主持下,西安交通大学在工科院率先兴办了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专业。他在西安交大的出色工作,对上海交大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上海交大1979年重新恢复建立了“应用数学系”,校领导很想请徐桂芳回来主持建系工作,但是他离不开西安交大。到了1985年他从西安交大退休后,才回到上海交大。

常年在外的徐桂芳特别想念温州。每逢过年,他总要回到温州,在家乡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温州变化太快了。”看到温州日新月异的发展,徐桂芳常有这样的感叹。

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徐桂芳更是特别关注。主动当“伯乐”,四处“搭桥牵线”,至今还有不少他推荐的老师在温大任教。知道家乡启动了“数学家摇篮”工程,已经90多岁的他还是欣然出任顾问。他曾说,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得山水之灵气。温州人的勤奋好学和艰苦努力蔚然成风,同时也有一批乡贤大力提倡数学,因此温州出了这么多的数学家。长江后浪推前浪,温州的“数学家摇篮”工程是能取得成效的,希望莘莘学子发扬前辈严谨踏实、刻苦勤奋的钻研精神,全社会营造数学的文化氛围,点燃青少年学生热爱数学的激情,新一代的数学家定能辈出。


  延伸阅读  

“洛书是最早的魔方” 

徐桂芳出版过《纯幻方的构造远离和方法》等著作,所研究的幻方就是魔方。徐桂芳认为,幻方是具有独特形式的填数字问题,它体现了数学的一种和谐美,是数学游戏。传说在夏禹时代,大禹治水来到洛水,有一天水里浮出一只大乌龟,龟背上刻着一个十分奇特的图案,后人称它为“洛书”。

徐桂芳认为,“洛书”所画的图形中,一共有45个圆圈和黑点用数字“翻译”出来,恰好是1-9九个数字。这9个数字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就得到了一个有9个自然数构成的数字图,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幻方,我国古人把它叫做“九宫图”。

“洛书”所表示的幻方是在3×3的方格子里(即三行三列),按一定的要求填上1-9这九个数,使每行、每列、两条对角线上各自三数之和相等。这样的3×3的幻方称为三阶幻方。徐桂芳在《纯幻方的构造远离和方法》中提出,猜想2(2n+1)阶方阵不存在纯幻方的观点。

常玩“三堆火柴”游戏

徐桂芳为国家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但对自己孩子的学业,他很少辅导。“他总是很忙,下班一回家就是在备课、看书,好像从来没有时间检查我们的作业。”二女儿徐玉莲说,父亲的勤奋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他的几个子女学习都很自觉。如果有时间,徐桂芳也会陪孩子做游戏、讲故事,注重寓教于乐。“他给我们买的玩具都是益智型的,需要动手或者动脑。”徐玉莲依然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最常玩的是“三堆火柴”的游戏。很多次,父亲把她叫到桌前,摆上三堆火柴,让她先取,不可思议的是最后获胜的总是他自己。

有修理钟表的业余爱好

徐桂芳有修理钟表的业余爱好,这大概与他前半生的经历有关。作为教师,一般都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徐先生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按时上下课,养成了准时的习惯。可是他的前半生,正当乱世,为了生计,他长期处身于穷乡僻壤,四处兼课,辗转往返于各校之间,也许他手表常出故障,深受其误,而且修表不易,于是索性自己动手修理,久而久之,修理钟表就成了他的一门好手艺。数学系的老师都知道徐桂芳老师喜欢修理钟表。去他家走访的人,一进门就可以见到他家客厅桌上摆放着旧钟表和修理工具。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