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夫,温州第一代数学家,毕生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李锐夫先生治学严谨,教书育人重智更重德,以此来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我国培养了上百名中青年大学数学教师,其中大多数人后来成为我国各高校数学系的主力骨干。他常称自己一辈子“读书,教书,著书”,是“三书子”。他的自我总结说:"我一生教书,为年青人做点事,仅此而已。"
以数学为工具 写天文学著作
李锐夫原名李藩,1903年10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平阳(现苍南)县项桥乡李家车村(现钱库镇)。他小时就读于平阳钱库小学,在家乡普遍重视数学的浓重氛围下,从小就喜爱钻研数学。1923年,李锐夫从温州中学毕业时,即下定"立志攻读数学,和一辈子做一个名教师"的宏愿。
数学家李锐夫资料照。
少年时夏夜乘凉,李锐夫随长辈们仰望天空识别星座,听有关天上人间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为他后来探讨天体问题种下种子。就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时,由于痴迷于天文学,他便想方设法搜罗天文学资料和参考书进行自学,所以不仅数学成绩优秀,在天文学方面也打下深厚基础。
1925年,李锐夫考入当时的东南大学(后改名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数学系,在大学求学期间,仍自学研究天文学。当时,中国天文学界精于测算,但对天体的演化、太阳系的形成和行星的运行等,均未有理论概括和叙述。李锐夫则以数学为工具,对国内极少涉及的彗星、流星、宇宙尘和地球的演化等问题进行探讨。
在大学一年级,李锐夫就编写了小册子《日球与月球》,第二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被列入《万有文库》,这是我国理论天文学的早期著作之一。两年后,在大学三年级时,李锐夫又编写了《太阳系》一书,此书被天文学界认为是描写太阳系的最详尽之作。
此外,他还在当时的《科学》和《中央大学学报》等刊物上相继发表有关天体演变方面的学术论文。鉴于他对天文学领域的早期贡献,解放后他曾长期被推选担任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著“李蕃三角” 曾风靡全国
1929年,李锐夫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曾在江苏省立常州中学等校任数学教师。因其教学方式独特,教绩优异,当时的常州中学曾破例为他配备助教,协助他批改学生作业。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他敏锐地看到当时"三角学"课程的重大缺陷:只能处理180度以内的角。
1935年,他为高中课程所编写的《三角学》一书问世,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在国内首创从任意角出发讲授三角函数,人称“李藩三角”,一时风靡全国,影响颇大。现在的许多著名学者,在不同场合都还表示曾受益于此书。
李锐夫精通英语,曾主持翻译了英国中学数学教材《SMP》共12册,把世界现代数学教学方法介绍到中国,又主持翻译世界名著《微积分发展史》,还兼任《数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辞海》数学科的主编。
李家车南端近山处,有一幢七间古屋,这就是著名数学家李锐夫的故居。
桃李满天下 自称“三书子”
1934年起,李锐夫先后任广西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数学系讲师。
1945年,李锐夫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师从英国著名数学家李德伍特研究复变函数论,专攻整函数。
李锐夫于新中国成立时回国,担任复旦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数学系教授兼副教务长。
1953-1958年,除给本科生上课外,李锐夫与程其襄先生一起在华东师范大学连续主持四届数学分析研究班和一届复变函数进修班,为我国培养了上百名中青年大学数学教师。
1978年,年届七旬的李锐夫开始招收函数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他和中青年教师一起,在整函数的Borel方向和半纯函数值分布等方向的研究上,获得一系列的具有创见性的成果。为了扶植年轻人,他从不在论文上署名。论文发表在国内外一流的刊物上,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华东师范大学的函数论研究水平因而逐步达到全国前列,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礼待人,真诚相见”,是李锐夫的做人信条。他仪表整洁,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一见面就给人亲切的印象。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他是一个可信赖的朋友,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李锐夫始终认为不论担任什么职务,自己都是一个数学教授,一辈子“读书、教书、著书”,为此,他常称自己是“三书子”。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我一生教书,为年青人做点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