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级动态

扫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科研路上“追梦人”

发布日期:2023-05-05访问次数:信息来源:青科会传播中心字号:[ ]


“我是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里一名很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周云龙对自己的定义。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祖籍河北的周云龙扎根浙江温州已经9个年头。


微信图片_20230505143209.jpg

周云龙在观察材料离心后的状态。 龙湾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4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的周云龙从美国来到了温州。彼时,正在筹建阶段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急需科研人员扎根温州,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纵然国外研究院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但周云龙还是选择了温州,“能够见证一所研究院的成长,这不是谁都有的机会。”

回顾刚来到温州的几年,周云龙回忆说当时温州科研成果转化的体系和文化并不完善。不那么浓厚的科研氛围是他在温州碰到的第一个难题。

“最初,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有200余名科研工作者,但最后,这群人只留下了30来个。”周云龙说,“坚持成了我们最重要而最难做到的事。”但环境没有逼退周云龙,他成为了留在温州的一员,并开始思考,如何以自己的力量强化温州企业科研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为了完成课题,周云龙可以连续在实验室吃住一年、重复1000多次实验,只为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为了培养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他不厌其烦地深入企业,帮助企业完成技术难题;在研究中碰到问题,周云龙会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翻看文献,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回顾我在温州的九年,最重要的还是坚持与勤奋。”周云龙说。

微信图片_20230505143221.jpg

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 龙湾区委宣传部供图

奋斗不仅在于身体力行的坚持,更在于勇于创新的挑战精神。在美国做博士后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专业学习化学的周云龙开始探寻材料化学和医学之间的关系。不久后,周云龙便发现,其实医学里面很多用到的材料,可以通过化学知识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于是,化学专业的他来到温州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跨界”进入全新的研发领域,即医用抗菌及组织修复材料的应用研究。在周云龙和其团队的坚持与奋斗下,他们完成了百公斤级的高效抗菌材料中试,他和团队先后承担了七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申请了十余个专利,并与温州的三家企业合作,进行产品联合开发。

近几年,随着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的连续举办,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在温州扎下根、开出花、结硕果。周云龙欣喜地看到,“如今,温州的科研氛围正越来越浓厚。”仅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总人数规模就已超过600人。同时,温州也将高质量发展的下一站锚定在了科创与人才,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视和推进科技与创新。

今年,周云龙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直言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又重了一分,但这个奖章也激励他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奔跑。“我愿意继续扎根我的研究领域,持续奋斗,成为科研进步与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周云龙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