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寻访海外温籍科技工作者

市级动态
学会动态
县级动态
科普动态
新闻中心
扫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寻访丨这位永嘉高考状元如何成为加拿大名校终身教授癌症专家

发布日期:2018-10-17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科协字号:[ ]


40年改革开放成就温州民营经济和温州模式,推动温州人“商行天下”,激发温州人“智行天下”,一批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温籍学人遍布世界各地知名学府科研院所,这是一个蕴含充沛资源的高端人才库。为此,本报携手市科协等单位启动《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寻访海外温籍科技工作者》活动,以乡情为纽带,对接海外世界名校、名实验室和名企等机构,寻访温籍科技工作者,他们中既有成绩卓著的院士、终身教授,也有在高科技公司科技中坚,还有凭借掌握核心技术创客。 今起刊发 “寻访海外温籍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通过分享他们求学科研经历,创业创新体会,生动展示海外温籍科技工作者风采,充分彰显温州人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全球创新要素汇聚温州,激发改革开放新力量。敬请垂注。



杨香娇(男), 1965年生于永嘉县界坑乡美岙村,1980 年毕业于永嘉中学。次年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1985年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攻读分子生物学,于1990年获博士学位。同年赴美深造,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基因工程。经过不懈努力,1996年在《自然(Nature)》和《细胞 (Cell)》等世界最权威生物医学杂志发表开拓性论文,阐述人染色体如何调节基因功能。1997年被加拿大名校米盖尔(McGill)大学聘为助理教授并建立实验室研究分子癌症学,并独立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加拿大癌症研究所青年科学家最佳奖(每年全加拿大仅一名癌症研究青年科学家获此殊荣),尔后晋升为米盖尔大学终身教授。目前研究人染色体如何影响癌症、心脏病和神经退化性疾病以及人体衰老的关系,并转向临床并致力将所获得的基础研究成果转换成实用性产品,从而与社会直接挂钩。业余, 他研究心理学,历史和哲学,对生命意义、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进行探讨和思考。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铁腕杀手,对于它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随着癌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探秘,使人们对癌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为治疗带来希望。

从永嘉山林走出去的加拿大McGill大学Goodman肿瘤研究中心终身教授杨香娇,20多年来一直坚守攻克癌症细胞科研阵地,走在分子癌症学前沿。近年来,他与南京医科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等多所国内院校有合作,开展专业学术的交流和传播,共享科技创新成果。与此同时,他也将自己学习成功经验传递到家乡的校园中,让更多的学子懂得“昨天只做参考,今天和明天才是更重要的”。

 


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记者:您是1981年的永嘉高考状元,也是当时村里的第一个重点大学大学生。您的学业心得有什么,经历了怎样的高考之路?

杨香娇: 我老家在永嘉界坑乡美岙村,家里又是世代务农,所以当时谁家要是出了个大学生是很稀奇的事。1980年高考中因两分之差而名落孙山,当时对我打击很大。记得同年被浙江大学录取的好友陈建飞来信鼓励我说:如果多两分,你只能进入一般的大学,但如果你化失败为力量继续努力,就有可能在次年进入一个名校。于是,我努力了一年,果然,在1981年的高考中获得好成绩,被浙江大学入取。 现在看来, 还好在1980 年没考上大学, 要不然,我的一生没那么幸运。这对一时受挫者也是一个启发。另外,现在回头看, 我也是当是县里在永嘉中学开办县高中重点班和国家恢复高考的好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这里也可以看到好的政策是如何改变一个或一代人的。

我从小学到高中以至大学,一直偏爱数理化。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正因此,我后来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另一个问题是后来到北美对地方地理需要补课。更有趣的是,高中时生物课是最不重要的(因为高考不计分),所以并不重视,可我现在却天天研究人体疾病和分子生物学。所以,我想告诉现在的学子们,从长远来看过分偏课是不明智之举,要全面发展才行。当然,这不等于否定有重点地学。另外,我从小学到高中受到很多老师的教导、爱护和帮助 (如小学的陈岩权老师、初中的董时龙老师和高中的吴守正老师),同学们对我也很友好,这些对我的成长都很重要。

记者:近年来,您多次来家乡的母校开展讲座,您想传达什么样的求学理念和人生态度?

杨香娇:学校学习要讲究劳逸结合,我得7+1学习理念,既每天花7个小时在功课上,花1个小时在娱乐或体育上 (尤其是多运动对健康和学习很有好处),累了就要休息,清醒时要尽量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足够的睡眠对学习效率尤其重要。在学习或工作中正确的认识自我十分重要,首先是相信自己,其次要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相信自己也意味着勿骄勿躁,只要你再逆境中不失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任何困难都会成为美好的记忆。 人的一生变数很多,明白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积极向上不懈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最佳奖项 致力分子癌症学



记者: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你一直跋涉在学术科研领域,目前您致力于哪方面的研究?

杨香娇:1990年,我获得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博士学位,并赴美国NIH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在《自然(Nature)》和《细胞 (Cell)》等世界最权威生物医学杂志发表开拓性论文,阐述人染色体如何调节基因功能。1997开始在加拿大McGill大学Goodman肿瘤研究中心从事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分子生物学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学科,很多的科技创新、很多的前沿研究都和分子生物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也有很多的前沿创新以及技术上的革命。

我在各种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在Nature Review MCB和Mol. Cell发表权威性综述,论文总引用已达10,000余次。目前的研究旨在探讨乙酰化与泛素化和其它翻译后共价修饰的相互作用。在美国组织了一次FASEB夏季国际会议,并为《Oncogene》编辑了一个蛋白质乙酰化和去乙酰化的专辑。


记者:您在McGill大学建立实验室研究分子癌症学,获加拿大癌症研究所青年科学家最佳奖。作为该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有着怎么样的收获?

杨香娇:目前研究利用细胞和动物模型来探索不同染色体修饰如何影响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和神经退化性疾病,以及这些修饰与干细胞和人体衰老的关系。同时,转向临床并致力将所获得的基础研究成果转换成实用性产品,从而与社会直接挂钩。

 

最克癌攻坚 潜心研发再攀登



记者:人们对癌症总是谈虎色变, 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的发展,癌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您能谈谈对癌症看法吗?

杨香娇:在过去的20-30年里,我们对癌症的了解已经改进了许多许多,今年的诺贝尓医学奖也证明这一点。癌症的发生到最终致病一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十年,这就是为什么人一般在40或50岁后得癌症。在这之前也有, 不过较少,而这些病人往往有家族史、 与遗传有关, 是癌症病人的少数。所以对大多数人,预防和早期发现是最佳办法。好的生活方式(譬如,不抽烟、少喝酒、体重适当、多运动、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对防癌很有好处,我们都知到这些对预防其它的病也有益, 不过如何“知行和一”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实际上,中医的“治未病” 也就是说的这一道理。我经常给人说,癌症就像房子着火,预防最重要,房子着得厉害,救火就晚了。如抽烟, 一年、两年以至十年, 不会在抽时得癌,但等到二十或三十年后,得癌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等得时已悔之晚矣。就像家乡流传的:“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的。”

记者: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您对家乡发展有何看法?

杨香娇: 这些年,我加强与国内院校的学术交流合作,通过讲座形式对蛋白质的乙酰化、类泛素化修饰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解释,有助于更好理解及思考肿瘤细胞的侵袭进展机理以及干细胞在临床医学的可能应用前景。同时,最新研究课题是怎样的生活方式才能防止各种疾病,深入研究人体的器官(尤其是脑)是如何工作的。其实,足够的睡眠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睡眠不仅提供休息而且能调整身体机能,对当天所学的东西的记忆也极有帮助,在饮食方面,许多研究表明不偏食才是最健康的。

过去的十年里, 我每年回国一次,每次在国内都走走、看看和想想。我每次回温州和永嘉老家,我都思考家乡农村发展的可能性,我觉得有很大的潜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家乡农村能发展到欧美农村的水平,那么中国就成为发展了的国家之一。如何正确和客观地分析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可能是决策的关键所在, 历史和科学已经高诉我们很多很多。所有这些可能也是在现在国际形势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或可以考虑和思考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