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级动态

泰顺廊桥: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

  • 发布日期:2024-12-17
  • 浏览次数:
  • 来源:泰顺县科协
  • 字体:[ ]

自古至今,“廊桥”在中外建筑和园林景观设计史上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我国,它已经有了约2000年的历史,早在汉朝就有关于“廊桥”的记载。浙江泰顺更有“廊桥之乡”的美誉,现存古廊桥32座,其中15座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顺廊桥——北涧桥 季海波 摄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些桥梁多为明清时期的,其中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等不同类型。其中,木拱廊桥尤为引人注目,如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和三条桥,它们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着显著地位,以其独特的木拱结构令人称奇。

 

泰顺廊桥——薛宅桥 季海波 摄


  古老的技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工程技术价值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其可考证的历史有900年之久。最早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木拱桥是中国北宋时期《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其桥无柱,居然单拱跨越宽达16.6米宽的汴河水面,宛若长虹。并承受了桥面上巨大的载重。到了明清时期,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中国南方的福建、浙江等地流行,且工艺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加盖廊屋、增加剪刀撑等。特别是清代,浙江、福建境内木拱桥分布更为广泛,达200多座,以此为生的工匠有500多人,工艺世家有30多支。

《清明上河图》

泰顺廊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明、清四代,展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泰顺廊桥不仅在建筑工艺上独具特色,还在历史和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泰顺廊桥的建造工艺独特,类型多样,包括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木平梁廊桥和石拱木廊桥等。这些廊桥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桥梁建造的重要实物例证。例如,北涧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展示了其悠久的历史和多次重建的痕迹。

 

季海波与传承人曾家快在廊桥修复现场

20世纪70年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组织对浙南叠梁木拱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确定大量留存于浙南山区的叠梁木拱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在由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记载4座泰顺木拱桥。泰顺廊桥闻名于世,因其结构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故名虹桥,与赵州桥、万安桥和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

泰顺廊桥营造技艺主要包括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马腿、架桥屋等重要步骤,其核心技术是搭建拱架。其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这种结构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不需要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

 

 

木拱桥营造

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从力学上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这种结构整体为拱形结构,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每一根杆件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种集中荷载‌。被桥梁学术界称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种类,是世界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种类,是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2006年5月25日,泰顺廊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拱桥营造


  传承和保护,实现了这项技艺从“濒危”走向“复兴”

泰顺廊桥不仅是传统的交通工具,更是当地居民情感交流、民俗活动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存活。1949年以来,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以及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致使木拱传统营造技艺日益式微。据调查,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五十年间,浙江、福建两省因自然与人为原因损毁的木拱桥超过现存100多座的总量。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找回来的廊桥木构件进行甄别归位工作

面对这一挑战,泰顺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在机制保障方面,2012年泰顺县出台《泰顺县文化遗产保护办法》,2021年温州市出台《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泰顺县出台实施《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实施细则》。这些法规不仅为廊桥提供了“有形保护”,还引导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木拱桥营造实践活动,实现了技艺的“无形保护”。在传承人培育方面,通过新建廊桥及廊桥修复带徒授艺的方式,成功培育了13名技艺传承人,并形成了5个传承团队,开展履约实践新建木拱廊桥45座。其中,董直机、曾家快、郑昌贵等传承人在技艺传承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泰顺还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列入高层次人才名录,享受高层次人才津贴,进一步提升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在宣传传播方面,泰顺积极举办廊桥文化旅游节、中国廊桥文化交流研讨会、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研讨会等活动,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同时,拍摄了多部纪录片和宣传片,如《廊桥筑梦》《泰顺廊桥宣传片》等,动员全民参与廊桥保护工作。另开展“廊桥出海”行动,推动廊桥文化走向世界。

 

2017年8月8日走访慰问 国家级传承人董直机

 

季海波与传承人团队商讨修复方案

特别是在2016年泰顺三座国保廊桥被冲毁及成功修复的过程中,曾家快、郑昌贵、赖永斌等传承人作为主要技术力量投入到修复工作。文物修复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修复模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2019年4月,泰顺廊桥——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灾后修复工程入选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的特别推荐项目;6月,木拱桥营造技艺(泰顺廊桥修复保护工程)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2021年3月,入选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研究》,是唯一入选的中国案例。

 

季海波在文兴桥修复现场用照片比对修复

 

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转名录(简称)工作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种激励,从而推动这些项目的长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其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也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

  

  专家访谈  

温州博物馆副馆长,温州市政协委员 季海波:

传承千年文脉  让廊桥不再成“遗梦”

 

问:泰顺廊桥营建技艺的主要特征?

答:一是造型丰富,数量众多。二是跨径普遍较长,建筑质量普遍很高,如仙居桥的单孔跨径达34.50米。三是形制特殊。编梁木拱桥国内仅存于浙、闽交界的山区,其木共结构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木拱桥迥然不同,与宋式汴水虹桥的造型与结构亦有较大的差别,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四是历史悠久。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三条桥的始建年代源于唐,并在廊桥发现了有宋代纪年的实物。在现存廊桥中,属建于明隆庆年间的溪东桥历史最悠久。

问:泰顺廊桥这古老的技艺,主要体现了哪些科技含量?

答:泰顺廊桥营造技艺的科技含量主要是结构学和力学相结合的结果。在结构上,桥梁整体是纵四根横两根共六根杆件构成,呈“井”字形、榫卯结构,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构筑成非常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廊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造桥时用小构件形成超越木材本身长度限制,实现大跨度拱形结构,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建筑样式。

从力学上分析,经济合理“虹桥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端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为此,泰顺的廊桥都采用桥上建廊屋的形式,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稳定性。泰顺廊桥以独特的编木结构,科学地解决受力问题,历经千年保存至今。其设计艺术上既考虑功能之完备,又兼顾外观造型艺术之美感,在桥面还架设富有地方艺术特色的廊屋,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技艺。

问:泰顺廊桥如何实现“延年益寿”?

答:实际上,浙江省内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廊桥都建设了系统性的保护措施,包括视频监控、热敏感应器、消防灭火设备等,而且还是实时监控的,但凡监控视频发现异常或者感应器被触发,系统就会自动通知到工作人员,以及时做出反应。

但设备措施再完备,也离不开人防措施。比安装智能设备和密集巡查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文保意识的提高,要靠全社会的参与。

没有保护就没有文物。为了增强民众的文保意识,近年来,泰顺为廊桥立法,出台《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上线文化遗产监管平台,不仅护“桥”也护“艺”,条例还鼓励聘请传承人参与廊桥的修缮、迁移、重建。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